古墓中没有金银珠宝,却找到了古代“航母”的线索,专家仍有疑问

2019-1-30 11:00:19 新闻来源:江苏都市网

   纵观风云变幻,国家的实力体现总使人联想到军事领域,如今更是被体现的淋漓尽致;今天的中国日渐强盛,尤其是近几年“下饺子”般的造舰速度,这里就要提我们的“辽宁号”和新晋两艘国产航母了;大型船只一直是国家实力的代表,这点古人早有预见,其代表就是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拥有了建造“航母”的能力。

  这熟悉历史的朋友或许能猜到,这里指的是曾威震世界的“大明水师”,大明水师中的代表那就是“郑和下西洋”了;或许有朋友问了,“郑和下西洋”是友好访问,或者叫做环游世界,怎么这里又跟 “大明水师”扯在一起了?解释一下,“郑和下西洋”在历史上的确是扮演“友好使者”的角色,但不代表它没有军事实力;郑和所率的船队正是六百年前“大明水师”的一小部分而已,所谓的“友好访问”也是大明王朝在借“访问”之名向世界展示其雄厚实力。

  还不止这些,据史料记载,“郑和下西洋”过程中多次参与沿途国家的战争,大小数十战几无败绩,这也充分说明了这支舰队的强大战斗力;当然,这里还是要说明一下,真正的“大明水师”更加强大,无论是所谓的“无敌舰队”还是葡萄牙、西班牙等,这些当时的海上强国都曾与“大明水师”交过手,可结果却是一个个大败而回。或许有朋友仍有疑问,明明说的是“郑和下西洋”,怎么又与航母联系到一起了?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2010年发现的一座古墓说起。

  2010年,专家在南京祖堂山抢救性发掘一座明代古墓,主人还是一位“宦官”,但他却不是普通的“太监”;最初时,考古专家并未发现什么金银珠宝,甚至觉得有些“寒酸”,但随着一块上刻墓志铭的石碑出土,里面的内容却惊呆了在场所有人。根据墓志铭记载,墓主人的名字叫做“洪保”,这个名字或许有朋友比较陌生;有句话说明了他的重要身份“永乐纪元,授内承运库副使,蒙赐前名。”

  也就是说,“洪保”在朱棣登基的第一年就做了“承运库副使”,而这个官职的“正使”不是别人,就是七下西洋的“郑和”;“洪保”是郑和下西洋的副手,也可以说两人是搭档。当然,这不是重点,真正惊呆专家的还有另一句话“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,赍捧诏敕使西洋各番国、抚谕远人”;寥寥数字不仅阐述了“七下西洋”的任务,同时也说明了当时船只的吨位和规模,这里的关键词就是“五千料”。

  那么“五千料”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呢?“料”在明代也是一种容量单位,“一料”大概能换算成“一石”;而“五千料”换算成今天的单位,那就相当于排水量为2500多吨。这里就必须提一下了,关于“五千料”在发现这座古墓之前是有争议的;大多数专家,尤其是国外专家认为郑和“宝船”的排水量不会超过“两千料”,差不多也就相当于1000吨左右。其实这种想法也可以理解,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全世界的船舶都是木质结构,重量当然不能和今天的“铁甲战舰”相提并论;而且对于“宝船”规模的记载还是比较详尽的,各史料记载最多的是“长四十四丈四尺,阔十八丈”,如果换算成今天的单位,就等于长138米,宽56米。

  这里暂且不说2500吨的排水量,仅是“长138米,宽56米”这样的规模,就算跟今天的航空母舰相比也毫不逊色;当然,2500吨的排水量在今天看来不算什么,但必须要承认,今天的船舶无论大小都是“铁船”,而郑和的“宝船”可是木头的,两者不同的材质也注定了不同的重量,自然排水量也不相同。说到这或许有朋友要说了:两者根本没有可比性,所谓“航空母舰”不仅要面积大,更重要的是要有舰载机;对于这一点确实无可反驳,数百年前肯定是没有“飞机”的。

  了解军事的朋友应该知道,“航空母舰”之所以战力强大,如果进攻的确是要依靠舰载机进行远距起飞攻击;但这里说的是数百年前,战争也多为“冷兵器”为主的近身战争,在这种情况下,哪一方的战舰巨大,那就代表着拥有了战争主动权。理由也很简单,如果有一方战舰巨大,一则可以居高临下的进行类似“弓箭”的远距离射击(明朝已经有了火器),二则也可以依靠巨大的体型冲撞敌舰,这两种就是古代“水战”的主要方式。

  郑和“宝船”虽然没有舰载机,但这里将其比喻为古代“航母”依然适用;按专家的话来说,中国古代“航母”就是世界造船史上的奇迹。专家说这话并非夸张,在今天能建造“航母”就算军事强国,在古代建造“五千料”的木船同样彰显了该国的超强实力;建造难度不多做介绍了,仅“长138米,宽56米”船体龙骨的建造就是诸国难以解决的问题。且不说建造细节,这里仅举个例子,在当时全世界各国都没有排水量超过1000吨的船只,还不到郑和“宝船”的一半,这一数字对比代表着什么,想必不用多说了。

  令专家震惊的除了“排水量”外,还有一点直到现在仍旧难以解释,那就是“动力系统”;按常理来看,古代船只无论大小都是由人力划船,但像“古代航母”这种级别的巨舰,用划船的方式提供动力似乎并不现实。更何况“郑和下西洋”可不是简单的近距离航行,那可是不折不扣的“远海航行”,因此用人力划船就更显得不现实了;或许有朋友会说了:自古就有“扬帆起航”,郑和肯定借助海风的力量啊!这种说法乍一看似乎没问题,但仔细想又觉得哪里不对;举个例子,折一个纸船吹口气就可以,但是2500吨排水量的巨舰,那得需要多么强力的海风才能吹的动?就算海风能吹动,其航速也会有诸多限制;但郑和可是要“七下西洋”的,如果航速跟不上,想来也达不到“七次”这个数字。

  虽然专家至今难以解释其“动力系统”,但不可否认,我国早在数百年前就已具备建造“航母”的能力;当然,“古代航母”已成历史,今天我们更是有了“现代航母”,相信未来国人依然能“扬帆起航”。



汽车


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﹑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,均为财经网版权所有,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。
Copyright © 2000-2013 www.waicj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编辑QQ:1398651442